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全国最具影响力 最具实力的高职院校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新京报报道我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风采

6月27日,新京报以《“创业北京”青年参赛者:创业是加足马力,肆意追风》为题,深度报道我校“创业北京”青年参赛者—王旭亮的创业故事,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活力,和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成效。

报道围绕我校机器人社团“飞檐走壁蜘蛛侠”项目的第一创始人王旭亮的创业故事,讲述了该项目用机器代替血肉之躯擦洗玻璃幕墙的创意来源、设计理念、技术难点和市场前景。彰显出我校青年学子“敢闯会创”的精神,和学校双创工作的风采。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现将我校“创业北京”青年参赛者的相关报道转载如下:

“创业北京”青年参赛者:创业是加足马力,肆意追风

14岁那年盛夏的一天,王旭亮在石家庄市区初见“蜘蛛人”。

30多层高的大楼玻璃幕墙上,一个男子踩在吊篮内,脚边放着一桶水。王旭亮仰着头,迟迟未挪眼。身旁的父亲解释,叔叔是在清洗玻璃。

“偌大的玻璃外墙,只有他一个人。”当年的王旭亮猜度,悬在半空的那个人一定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否则如何同烈日、燥热的风和忽增忽减的高度抗衡?

直至三年后的高二暑假,一则社会新闻强化了他的这一想法。南方某座城市,一名高空作业的“蜘蛛人”被突起的大风抛起,数次撞击玻璃墙体后,最终从吊篮坠下遇难。

那股强劲的冷风同样也刮入了他的心。一面是冰冷坚硬的玻璃幕墙,一面是命悬高空的血肉之躯,稍一细想,他便心惊胆战。心锚自此种下。

现今,20岁的王旭亮已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二学生。6月17日,他作为校机器人社团“飞檐走壁蜘蛛侠”项目的第一创始人,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北京市选拔赛暨第五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市级选拔赛“青年创意专项赛”的线上路演。

2021年6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图书馆,“飞檐走壁蜘蛛侠”团队对机器人进行实地测试。

少年时期用机器人代替血肉之躯的念想似乎就快由虚转实。

这一大赛自4月启动,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北京市共1944个企业及创业团队报名,创历史新高。大赛下设1个主体赛和3个专项赛。主体赛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2个组别。3个专项赛包括青年创意专项赛、劳务品牌专项赛和乡村振兴专项赛。

据大赛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年创意专项赛是本届大赛新增的赛道。像用机器代替血肉之躯擦洗玻璃幕墙的“飞檐走壁蜘蛛侠”、军民两用的“微型穿墙探测仪”这类由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的青年创意项目,约占报名总量的一半,其中,50个入围市级选拔赛,项目第一创始人均为16岁至35周岁的青年群体。

入围青年创意专项赛市级选拔赛的项目,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绿色环保等众多行业领域,创意多元,既有突破传统、立足前沿的新理念,也有自主研发、推广性强的新技术,“展现了青年群体创业创新活力,体现了青年群体在新时代努力践行‘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价值理念。”

“飞檐走壁蜘蛛侠”:用机器代替血肉之躯

“飞檐走壁蜘蛛侠”项目始于2020年初秋。

团队核心成员共九人,均来自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器人社团。大一刚入校,王旭亮便加入了这一学校的王牌社团。

王旭亮和学长丛浩然调研后发现,用于化工、石油等领域的壁面高空作业机器人并不罕见。但在北京,可代替“蜘蛛人”高空作业的爬壁机器人尚未现身市场。

他们决定填补这一空白,研制一款专用于高空玻璃幕墙清洗的爬壁机器人。“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建筑清洗及幕墙检测市场规模现已达百亿级一年,未来的市场空间还会进一步扩大。”王旭亮由此判断,“飞檐走壁蜘蛛侠”市场前景广阔。

“蜘蛛人”最惧怕的不是高度,而是风。

防坠是高空作业的前提。为确保机器人可在90度的垂直平面可靠吸附,团队设计了6个圆形吸盘,行走速度可达每秒0.3米,“无需借助配气滑环便能实现多自由度、高速连续越障行走,目前可跨越10厘米厚度的障碍,如玻璃框。”王旭亮提及,多吸盘高速连续越障行走是产品的核心技术之一,为全球首创。

团队在安全方面下了大力气。除多吸盘外,团队还自主研发了伺服悬吊系统,为“飞檐走壁蜘蛛侠”附上“双保险”。悬吊系统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上,取代了卷扬机,且承载机器人全部自重,最大限度降低玻璃负重,“有绳就能上下爬。”

团队核心成员只要没课就去校创业园打磨项目,通宵是家常便饭。在王旭亮眼中,最难的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反复打磨、推翻、重建,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2021年12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气膜馆,“飞檐走壁蜘蛛侠”团队在为校内赛调试机器人。

终于,历经画图设计、数控加工、编程测试、机器人组装调试、悬吊系统测试、爬壁功能测试,不到一年,半成品样机“出炉”了。团队将110厘米长、80厘米宽、12厘米厚、18公斤重的“飞檐走壁蜘蛛侠”运上学校图书馆天台,在六层高的玻璃幕墙上进行实地测试。机器人自持玻璃刮板“唰唰唰”自上往下、再自下往上疾速行走,粘附在玻璃上的泥沙印迹被一一清洗干净。

现场,受邀前来观看的几家物业公司随即同团队达成了高空幕墙清洗合作意向。

疫情下,高空作业领域出现了用人荒、加之高空作业人力成本高、风险大且效率较低。王旭亮认为,“飞檐走壁蜘蛛侠”可以解决前述困境,满足高空作业场景下的人力替代、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等痛点需求。

2021年,“飞檐走壁蜘蛛侠”团队在首届德国柏林国际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中国区选拔赛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中均摘得桂冠。

目前,团队正与中科院微电子所签订产业化落地协议。同时,4个项目内的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但于王旭亮而言,距离真正走上创业正轨,让产品落地、市场买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参加本届创业创新大赛的初衷也是为了借助比赛打磨项目,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更新产品。”

现在,机器人由遥控器控制,还不能做到全智能清扫,一些犄角旮旯亦存在清洁盲区,“我们正在升级技术,加入算法让机器人更聪明,更好行走,提升效率。”

王旭亮提及,学生的力量很单薄,幸得有项目指导李林琛老师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帮助。项目还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知名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陈殿生的技术支持。眼下,团队正忙于优化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和里程针,以即时构建壁面三维地图,进行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姿态调整。

“创业的是少数,成功的则是少数中的少数。”项目第二创始人丛浩然清晰记得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授课教师强调的这句话。他对此深信不疑。在他看来,“蜘蛛侠”的飞檐走壁不能一蹴而就,而20岁的他们,尚处在脚踏实地的最开端。

6月18日,第五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青年创意专项赛”晋级市级决赛的名单公布,“飞檐走壁蜘蛛侠”无缘决赛。

2022年6月18日,“飞檐走壁蜘蛛侠”项目创始人王旭亮(左)和丛浩然(右)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

复盘时,团队核心成员在反思,是否因为缺乏对“蜘蛛人”人力成本的透彻调研?毕竟,做生意,就绕不开成本和利润。但少年们想的最多的还是“生命无价”。

“明年继续努力。”王旭亮扶了扶眼镜,笑得有些腼腆。他依然憧憬着,多年以后,自己的孩子是指着玻璃幕墙大厦上的机器人,而非“蜘蛛人”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