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全国最具影响力 最具实力的高职院校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世界知识画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高喜军访谈录

近日,《世界知识画报》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喜军访谈录”为题刊登了对高喜军书记的专访。高书记从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里程碑式的成立意义、“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对当地学生的发展成长、北工院在加强“中文+职业技能”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北工院未来在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的打算四个方面进行了访谈。

《世界知识画报》于1983年创刊,是外交部主管的国家级期刊,面向各国驻华使馆、联合国在华机构、中国驻外使馆、各级地方政府、外事办公室等公开发行,重点关注外交外事系统、国际组织、涉外机构、跨国集团等领域,向中外读者介绍外交外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内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宣介中华优秀文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让中国知世界、世界知中国。每期采访外国驻华大使、政府首脑、各领域领先人才、行业领袖等,高喜军书记是第一个院校领导接受访谈,充分彰显了北工院作为全国"双高"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影响力,显示了我校依托“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也进一步证明了我校第一轮“双高”建设的丰硕成果。

现将全文进行转载如下: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喜军访谈录

10月6日,在赞比亚卢安夏,178名毕业生从中国第一所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的职业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毕业。一批接受“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应用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将走向工作岗位,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和当地社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周年和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文+职业技能”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落到实处,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记者: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职业院校在海外独自创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学院,其成立具有什么里程碑式的意义?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不仅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就业水平,推动中外经济互利共赢,还能够增进中外双方在政府、企业、院校等领域间的相互理解,助力国家间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2019年,经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TEVETA)批准,在中赞两国政府及企业等见证下,中国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实施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卢安夏市挂牌成立。主要面向当地中资企业本土员工开展中文/工业中文培训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本土员工1.4万余人次,并推动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珠宝设计与加工等5个教学标准获得赞比亚职业教育训练管理局官方认可,标志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首次进入其他主权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填补赞比亚相关专业国家标准空白。

记者:通过“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对当地学生的生活、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难以支撑产业一线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中文+职业技能” 为学生、企业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当地学生掌握了技术,学会了中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外方院长杨瓦曾经说过,“很多企业向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表达合作意向,希望能招聘到我们的毕业生,有些企业为了能争取到优秀毕业生甚至还表示愿意提供实训场地和奖学金。”在中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年龄最大的“学生”已经50来岁的Qinmuba,他有8个孩子。他很小就在工厂里当学徒,接触了很多英属矿产企业,他说现在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能学习新的,先进的技术。他还有个孩子在中国留学,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会说流利的中文,现在一直在做国际贸易,目前从事中国到非洲赞比亚的服装、电子产品和珠宝生意,收入可以养家里好几口人,在聊天的过程,能明显的感觉他对中国的深厚情谊。所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不仅对学校和学生有好处,还对赞比亚青年就业、提升国家经济、改善民生有很大帮助。

记者:作为“双高”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中文+职业技能”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自2016年学校入选教育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院校以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四方联动、标准引领、语技融合”的海外办学路径。一是四方联动,开创“政校行企”海外办学新模式。建成中国在海外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职业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型孔子课堂,探索出了“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新模式;二是标准引领,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海外本土化。在“中赞联合”开发团队的努力下,北工院共开发14项国际人才培养方案和53项双语课程标准,其中2项专业标准和37项课程标准已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并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首次进入其他主权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三是语技融合,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建成全国高职首家“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建成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对来自赞比亚、刚果金、蒙古、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00名技术骨干开展 “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在海外组织7,000人次中资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培训,开展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培养。经过实践探索,解决了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两无两亟需”难题—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无先例可循,无标准可依,亟需师资支撑,“走出去”企业亟需本土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树立了职业教育“走出去”海外办学新典范。

记者: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推动“中文+职业技能”融合发展,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还对推动民心相通,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还面临政府部门协同机制有待加强,校企协同的利益共享机制尚须完善,职业院校“走出去”能力还须提升等系列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在加强政府统筹推动,优化校企协同“走出去”的利益机制,加强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对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应完善和“走出去”相配套的制度,尤其应注重激励机制的建设,以激发教师积极性,保障职业教育海外办学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履行“走出去”任务的能力,培养“能上讲台、能下车间、能讲英文、会教中文”的国际化“三师+”型师资队伍。未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以孔子课堂、中文工坊等品牌项目为抓手,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等为平台,借力“走出去”企业的优质资源,共享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育训结合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北工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