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全国最具影响力 最具实力的高职院校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党的建设成就

  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以《三线推进党建创新 用心雕琢“大国工匠”》为题,报道我校党的建设成就。报道从我校支部线:用特色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教师线:让青年成为强党强校中坚 、育人线:融思政于专业雕琢“工匠”三部分凸显了我校高品质的党建工作。

  报道称,我校通过高品质的党建工作引领、支持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充分彰显出学校永不懈怠的自我超越精神和理性的发展脉络。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三线推进党建创新  用心雕琢“大国工匠”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的建设成就掠影

   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质,对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精品化”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品质路线,通过高品质的党建工作引领、支持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充分彰显出学校永不懈怠的自我超越精神和理性的发展脉络。
   支部线:用特色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这正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重要抓手之一。

  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强化制度,激发活力;以人为本,调动热情;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建设活动”的党建工作思路,并努力将各支部的亮点工作、典型作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品牌运作的模式加以提炼、宣传和推广,发挥榜样作用。

     自2013年起,学校共开展56项特色品牌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在支部品牌活动的立项和评审上,我们强调四个坚持。”学校党委书记王伟介绍说,“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坚持政治原则、教育内容与形式吸引相统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坚持支部创意与全员参与相结合,调动党员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活动组织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形成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为了确保特色品牌始终保持先进性、代表性、示范性,学校还科学制定奖惩机制,在强化资源保障的同时,施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巩固已有品牌,激发新生品牌,并通过中期检查指导、期末验收评审,对实现预期目标、有创意、效果明显的项目及优秀组织单位进行评比表彰,把各党支部立项数及获奖数纳入评先、评优指标。

    “一支部一特色”活动充分调动了全体党员的积极性,通过立项、实施、评优、奖励、宣传品牌活动,搭建起了全校党支部良性竞争平台,形成了各支部党员群策群力、创新争优的良好氛围,更涌现出了大批精彩纷呈,成效显著的特色品牌。

  其中,基础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三千里西部支教路八年间两校共建情”坚持八年到内蒙古扎赉特旗绰勒中心小学支教,荣获北京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创新案例三等奖;基础教育学院党总支的“教师党员擎明烛强军育才进军营”受到驻区部队高度赞誉,并被北京高校组织工作总结《强基固本,改革创新》收录;文法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实施的“一表一卡一手册”积极分子培养方案,明确、贴切地指导了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和成才途径,荣获高校优秀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建筑工程党支部“实施青蓝工程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出了党员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机电学院党总支的“扶持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扶持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线:让青年成为强党强校中坚

  青年教师作为教育和学校的未来,一直是学校的关注重点,并将其放在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助其成长为强党强校的中坚力量。

  思政教育方面,学校党委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强化实践教育、强化青年党员队伍建设等,将青年教师凝聚在党旗下。目前,学校青年教师中党员占比达72.5%。

  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校出台长效机制,通过精神文化引领、榜样带动、考核监督等,引导青年教师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5年来,学校涌现出了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更有19名青年教师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为了将青年教师团结在教育事业中,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和素质提升三大工程,全方位、全过程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支持。近5年,组织各类青年教师培训近350期,并选派青年教师赴美英等国家进修和学习近167人次。

  学校重点突出二级单位在青年教师引进、培养、使用与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与关键作用,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并将工作实绩和贡献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全力调动每一位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72.5%,高级职称占比25.6%;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入选北京市高创名师,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3人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30余人次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青年教师等各类人才计划。

  学校还优先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设置党建课题、教研教改课题等,鼓励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指导社团、各级各类比赛和社会服务,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执教能力和综合水平。截至目前,学生在国家教育部门信息化教学比赛和学生技能大赛两大重量级赛事中荣获一、二、三等奖120多项,97%以上由青年教师指导。获奖教师张莉、邱亚辉等多次受邀作专题报告,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青年教师们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更是表现突出。学校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别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10门国家级别资源共享精品课程、1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及一大批校级精品课程,稳居北京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首方阵。其中,刘兰明教授主持,王芳、张金磊、陈蕊花3位青年教师参与的《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荣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6年,学校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合作,优选4名青年教师赴赞比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的职业教育走了出去”。

  此外,为了给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还为青年教师配备了思政、专业“双导师”;设置青年教师公寓,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好保障性工作,体现出学校党建工作的温度。

  育人线:融思政于专业雕琢“工匠”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品质的时代,迫切地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60余年,培养出了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罗火松、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张玉梅为代表的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彰显出学校的育人品质。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建立了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开发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星火燎原—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学生宣讲会”更是引发学生的强烈反响。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梳理育人体系,提出将“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事业的执着敬畏,对技艺的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育人理念。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四层次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每一层都包含了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两大目标,逐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意识,培养出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6年摘得9项一等奖,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授予“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

  作为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类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学校充分运用资源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一方面把企业生产项目引进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职业活动、职业标准中培养“工匠”技艺与精神。另一方面,把能工巧匠请进课堂,打造出了一支以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魏平老师,北京市28名职业精英之一、“北京市大工匠”入围人选郭凯老师等为代表的专兼结合名师团队,使教师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发全国职教界热烈反响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正是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起航。学校将打造了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等请进校园作宣讲,并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等与“大国工匠”建立长期联系。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

  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学习研讨会、主题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通过扶持机器人协会、机电一体化协会、测量技术协会等20余个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李林琛老师,指导创立的学生“机器人协会”连续3年在全国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一等奖。

  杰出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们接连在“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京津冀”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中斩获佳绩,学校的“蚂蚁仿生机器人”项目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一举摘得特等奖。

  毕业生们更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连续10年就业率超98%,吸引了全国多所高职院校来校考察、学习,借鉴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经验。

  展望未来,学校党委书记王伟显得自信且从容:“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为抓手,推动学校发展走向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倡议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2/20/content_49150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