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全国最具影响力 最具实力的高职院校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菜单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自评报告

                                                    2018年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9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       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以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精神,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关于印发北京市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        》(京教督〔2018〕13号)的部署及具体要求,结合对我校填报的2015至2017年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相关数据分析,对这三年来的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          


       一、六十二年的办学积淀,内涵厚重,实力彰显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正式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一直以来,我校得到各级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事业发展日新月异。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3年在全国首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2002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00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之一,并于2010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2012年被评为“全国就业五十强高校”。

2015年成为首批试点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

201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学校。2016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北京首个城市建设与管理职教集团。

201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与清华、北大等26所院校一起入选,是入选该项目3所职业院校之一。

       二、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升级,高水准保障教学,以文化人

       近年来,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坚持走“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着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校园环境与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升级,高水准保障教学,以文化人。注重校舍硬件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依法治校,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把学校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占地面积240120平方米,学校以“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为办学理念,建有生产性实训企业4家、稳定的校内外各专业实训基地230多个,其中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5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70万余件(册),其中电子图书100万册。建有室内体育馆、网球馆、标准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学生体育设施。

       2017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5180人,设有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文法与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制造、电子信息、土建、资源开发与测绘、安全、财经、法律、文化教育8个专业大类,共35个专业,形成了服务城市建设、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经、管、文、法等不同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北京市示范专业7个。针对学校试点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形成22个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加大投入用于学校各项建设,2015年投入29685.82万元,2016年投入33416.14万元,2017年投入33460.85万元。

       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实现全校教学及行政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智能化。学校建设了较为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园网络,光缆连接到全校所有的教学区、办公区、住宅区,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增加至2900Mbps,网络信息节点4628个。教学用计算机4600台,所有教室均配备有高端大屏幕触摸电脑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拥有各类数字教学资源30000GB,上网课程170门。

       校内实训基地和学训一体教室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6.35亿元。根据校风校训对学校楼宇、道路、景观的名称进行梳理和更新,赋予其更浓厚的文化色彩。三年来,积极实施标准化公寓建设,完成供暖改造工程、原图书馆抗震加固、校园道路改造等多项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校园文化广场建设完成,绿化美化校园和环境育人氛围初具规模,校园整体育人功效初步显现,学校基础设施和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放眼国际,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教职工507人,专任教师40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85人。引进和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高技能人才校内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另外,学校还招聘了英、美等国口语和专业外教,组建外籍教师队伍,加强国际化办学力度。

       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强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和“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项目的团队和教师的支持培育,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截止到2017年,学校共拥有教学团队、创新团队17个。其中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级创新团队5个、北京市级专业教学团队10个。现有长城学者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7名。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坚持内外培训相结合,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重点培养一批专业骨干。

       选派更多教师到国内外访学交流、进修深造,打造校校、校企联合培养师资新体系。引进和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建立大师工作室,聘请大国工匠进校园,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

       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为抓手,教师教育新理念得到不断更新、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截止到2017年我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2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在历届全国比赛中,我校教师以高质量的作品、高水平的展示赢得专家广泛好评。

       截止目前,学校累计荣获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6项。(累计获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


       四、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专业契合产业,高质量育人

       学校在教育部和北京市主管部门领导下,主动服务中央和首都城市功能,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任务,坚持“校企互动、产教融合、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首都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为主线,重点面向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现代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使学校专业结构“更加充分发挥专业传统优势、更加适应未来产业需求、更加满足社会及学生成长需要”,培养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1、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定位。

       作为全国首都,北京提出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伴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实施,北京提出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和高端发展。按照此要求,学校积极投身“四个中心”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定位,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服务、资源共享。
       2、不断探索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培养途径。

        我校被列入国家学徒制试点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人才培养工作。继续探索和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工程实践不断线”、“双证融通”、“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中做,做中学,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追踪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学校牵头组建了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职教集团,构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平台。创建了“学校 科技园区”、“专业 大型企业”、“专业 龙头企业 企业联盟”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先后与北京航天科技集团、正大集团、北京铁路局、京港地铁、北京燃气集团、北京自来水集团、北京菜篮子集团、北京广利核公司,海南航空、北京飞机维修公司等高端企业,惠及民生和行业引领者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专业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招生专业。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共与15个国(境)外院校签署了贯通培养合作协议,建立贯通培养“外培计划国(境)外基地”,探索国际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新机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引进德国胡格教学模式、中德合作IHK机电班等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

       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学校与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办学优势和专业建设经验,促进双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开展冰雪教育、新能源专业建设。
       3、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契合首都发展需要。

        学校还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瞄准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融入新技术、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加强新兴专业培育,增强发展活力与后劲。根据北京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北京市鼓励及限制产业发展目录,建立专业设置的信息平台,强化对重点企业、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及不同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实行专业分类管理,不断强化专业预警。进一步加强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形成国家、北京市、学校三级专业建设梯队,构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与招生就业情况、专业建设水平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动态调整。

       近年来,学校下决心调整或撤销了与北京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太紧密的相关专业,并新增12个集中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现代高端服务业等直接服务于北京城市建设和支撑首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的专业(方向)。例如为高端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专业(方向);为更好实现首都功能、国际都市服务,新增了安全服务与管理、工程安全评价与监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空中乘务等专业(方向)。
       4、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强化课程建设和共享,重点打造了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1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积极推进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教学资源库及全国信息化大赛成果转化和O2O课程开发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学校上网课程总数170门。

       2016-2017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数为1727门,平均每个班级每学年开设12.61门课程,共计96272学时,其中理论 实践课程(B类)和实践课程(C类)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31.94%和39.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显著,学校在各类大赛中纷纷获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数均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五、全方位关爱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不仅贯彻在课堂上、实训中,还体现在为学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成长成才,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突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建立、完善“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发展辅导、生活督导”的学生工作体系。
       1、结合职业院校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贯穿育人全过程。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融入到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师德标准、社团章程中,推动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新生教育、毕业典礼、评优表彰、重大活动等契机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结合职业院校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贯穿育人全过程。2016年10月,学校举办了全国“大国工匠进校园”的启动仪式和首场活动。以“工匠精神”为契合点,把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质。通过举办工匠大师进校园、技能大赛、专业展览、主题演讲等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寓教于各类活动中,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

       用“工匠精神”打造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在育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机器人协会、机电一体化协会、CAD/CAM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多个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生社团。这些专业社团承担着技能大赛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明显增强,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学校学生创业团队。

        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学体系,在二级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学校各类学生社团,以“服务学生,携手共进”为宗旨,本着“社社有规划、团团有活动”的原则,以“多样化、系列化、品牌化”为目标,以院部资源为基础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陶冶情操、拓展视野。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学校“创业训练营”,孵化出了北京友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创业团队。“蚂蚁仿生机器人”项目在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大力加强学生班级和社团建设,学生各类社团达50余个。实施“新生引航工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公寓第三课堂建设工程”“千名宿舍长培训计划”,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精神风貌。重视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征兵工作,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3、组织学生国(境)外访学及交流,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升我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渠道、创设了频繁的交流机会,为实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国际化视野、先进的标准、国际化课程。建立交换生培养、专升本合作、暑期夏令营、访学研习等制度化合作交流活动。

       2016年我校选派50名学生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进行了为期36天的交流学习。2017年我校选派了40名优秀学生赴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进行为期18天的“专业英语学习插班课程”。2017年又派出13名学生赴日本、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学习。同时,作为北京市“贯通培养”改革项目试点学校,4名同学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汽车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培训,深入了解德国的汽车文化,共享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派出62名学生赴台湾建国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等进行交换学习等。
       4、以学生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竞赛制度,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一次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北京高职院校规模普遍较小,在校生人数也少。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二位(依据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协会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排行榜统计)。

       截止2017年,我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数,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5项,国家级二等奖35项,国家级三等奖22项,获国家级奖项总数达到92项。其中,我校有很多赛项,连续多年连续获得国家级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
       5、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凸显,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我校体育工作是全国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多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首都高等学校贯彻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评估“优秀学校”。通过体育课堂及课外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生存、生活、生长意识,体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体育竞赛成为了首都高等学校的“一校一品”,实现了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乒乓球、篮球、足球、首都大学生铁人三项、棒球、毽绳、毽球、健身气功、登山、马拉松、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各类体育活动及比赛,成绩优异。仅在2015-2017年近三年中,获得的突出性重要奖项有:首都高等学校贯彻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评估“优秀学校”;连续三年获得首都高等学校阳光体育联赛“朝阳杯”奖;我校龙舟队连续三年获得“首都高等学校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男子冠军;我校男子篮球队获得北京高职院校篮球联赛三连冠;我校男子足球队获得首都高等学校校园足球联赛(高职组)联赛三连冠等。

       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强健了体质、锤锻了意志、加强了团对意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6、学生就业质量稳居北京市同类院校前列。

        近几年北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学校保持了稳定的在校生规模,招录的统招及自主招生的学生,均为第一志愿报考生。
       2017年,我校应毕业学生1704人,因休、复、退、转、应征入伍等原因,实际毕业生为1648人。其中毕业生直接升学(专升本)185人,出国留学12人,自主创业15人,学校总体就业率为98%以上。学生就业选择本市就业为主,2017年本地就业学生1069人左右,占64.87%。到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为1006人;到国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就业数为413人。
       近三年,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高位,就业质量稳居北京市同类院校前列。


       六、聚焦服务中央和首都功能,发挥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不断挖掘高职院校自身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优势资源,聚焦服务中央和首都功能,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师生共同参与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师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近三年来,2017年学校为进一步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我校人才优势,促进学校科技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充分调动我院教职员工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我院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各项技术服务到款额2015年为307.30万元、2016年为637.69万元、2017年为817.26万元。
       1、发挥学校在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学习型社会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贯彻落实《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特色平台构建惠及全民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发挥学校在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学习型社会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学校与五里坨街道党工委联合成立北京市首家街道党员教育培训中心,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和思政师资等团队,定期对社区党员开展党史、形势政策、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在社会和政府部门产生了很大反响。
       在职职工培训扎实推进。学校依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各类培训基地(中心),广泛开展行业、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培训、考试服务等,在大数据分析培训、3D打印师资培训、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虚拟现实师资培训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培训,充分发挥了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学校还在2017年底完成了北京市教委首批“北京市职工继续教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

       近三年来,与北京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安监局共同承办“北京市安全监督与检查执法人员培训”,参训学员近500人次。有效帮助参训人员提高安全隐患查找能力、安全评价能力、规范执法能力,为“平安北京”建设尽力。

       依托各类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北京西部地区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安全稳定做出了贡献,2017年完成各类教育培训项目15项,参加培训人员10597人(次),财务资金到账金额91.88万元。
       2、学校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实施“强军育才接力”工程。早在2011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北京军区(现中部战区)及我校共同发起了“强军育才接力”工程,为驻区部队现役官兵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截止至2017年,该项目已成功举办7期、每期近300人,总计2000名官兵培训。“强军育才接力”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为最终实现官兵“入伍即入学、在伍有作为、退伍即成才”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海军士官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为加快培养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我校与海军航空大学签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直招士官联合培养协议”,为海军培养具备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体技能,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境外)职教合作取得新突破。

        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导向,以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北京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职教集团为抓手,整合优质资源,调动各方能量,互动联动,共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主动服务国家及北京市整体发展需要,提升我校国际知名度,培养师生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效,大幅度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近30所国外优秀院校与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平均每年接待国(境)外院校来访20余次,多次举办海外合作院校留学报告会;聘请口语外教、专业外教人数逐年上升;除选派学生赴英、美等国学习外,学校每年还安排50名左右优秀教师赴国外合作大学专业研修。

       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进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2017年至今,学校先后选派7人次赴赞比亚为有色金属集团海外员工提供电机维修、焊接、浓密机、电工技术、计算机、工业汉语等教育和技能培训;并辐射带动合作院校山西机电学院一起服务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工作。

       与有色金属集团紧密合作,筹建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北工院分院---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分院;同时,作为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分期分批接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缅甸、蒙古、赞比亚等国家的技术、管理骨干来我校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了三期“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有色海外员工培训班,累计培训41人。
       探索国际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新机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引进德国胡格教学模式、中德合作IHK机电班等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教育资源。
       同时,对接国际先进标准,输出中国特色职业标准。我校配备校内优秀师资力量协同打造海外办学标准,积极开发海外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技术装备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岗位标准、教学标准相衔接,互相融通,培养懂管理、会技术、能操作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校会同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组成员和国家开放大学共同编写了“焊接”、“维修”、“矿冶”三个专业的《常用工业汉语100句(试用本)》教材,其应用将逐步拓展到工业汉语以外的其他领域,并将培训扩展到中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学校将用三年时间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工程测量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共计36门双语授课的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
       4、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2015至2017年,这三年来,学校承担教育部、北京市等校外纵横向科研课题11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类奖项9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3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发挥重点特色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和师资培训,共开展培训项目50多个。2015年学校与北京市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北京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在电气安全技术研究和电气安全检验检测等领域提供服务,为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会议场所和沿街设施进行电气安全检查。2016年我校教师研制“模板支撑架变形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服务首都新机场和首都副中心的建设;机电专业技术团队为克勤郡王府文物建构三维数据采集与处理、千像寺石刻造像保护无伤害测量等;我校速录团队、法律团队、安全团队、市场营销团队等积极承担社会服务,为十九大等会议服务、法律服务。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单位,学校引领和推动全国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与竞赛创新发展,增强社会影响力。

       这三年来,学校发挥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积极推进京津冀职业院校协同发展,与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战略合作,张家口职院30名学生在我校访学半年,中层干部和教师在我校挂职锻炼;为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2017年开始与该学院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冬奥场馆设备与管理)专业;两校教师还共建团队联合立项“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2016年我校成为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首批会员单位。学校参与对南水北调水源地援助对口支援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振兴东北京沈对口合作项目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合作等。


       综上所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发展定位,积极主动适应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5至2017年,学校突出自身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以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切实推进办学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提高学校育人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